产品创新:将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(不买产品,只用产品)● 程序创新:同时兼顾多样化(高价值)和标准化(低成本)通过以上两种途径,原本的制造商成功转型成服务商。随后,伽斯柏又提出了“开放式服务创新”理念(2010年),这一理念以“BaaS”为基础,同时包含了与客户协同合作、开放式创新、商业模式创新这些要素。他主要想借此概念告诫人们,不进行开放式服务创新,你的产品就不会鹤立鸡群。不追求开放式服务创新,你就无法跳出摩托罗拉败给诺基亚,诺基亚又败给苹果、安卓的死亡魔咒。让顾客感动的线上鞋业零售店Zappos(1999—)是一家鞋业销售网站,公司成立的第9年,销售额就突破了10亿美元大关。不过,这家网站的竞争力既不在于低价,也不在于品种齐全,而是在于为顾客提供的贴心服务。 谢家华从9岁起就对生意产生了兴趣,养过蚯蚓,办过报纸,做过徽章,卖过比萨。从哈佛商学院毕业后在甲骨文公司任职,其间,创办了一家小型网络广告公司LinkExchange,两年半后以2.6亿美元的价格被微软收购。其后开始投资Zappos,并亲自经营。Zappos的CEO谢家华先生,也是一名投资人士。他将Zappos定义为销售行业的服务型企业,因此服务中心的员工 被赋予了很多权利,他们有权决定返还的金额,可以决定积分的多少,甚至可以在特殊情况下为顾客安排送货。如果顾客喜欢的商品断货,工作人员会马上为其查询,除此之外,任何问题顾客都可以前来咨询。在Zappos公司,虽然没有员工手册,但每个人都接受过严格的培训。可以说,Zappos的目的不是卖东西,而是给顾客留下一次难忘的购物体验。最初的5年间,公司的销售业绩并不理想,一直处于亏损状态。作为投资方的红杉资本看不下去了,它要求Zappos公司“着眼现实,注重效益”。可谢家华却孤注一掷,变卖了除房屋以外的所有家产,继续向网站增资。在他的不懈努力下,网站的回头客比率迅速攀升,其中75%的营业额都来自这些回头客(行业为40%),这样就抵消了花在顾客服务和退货服务上的财力物力。更重要的是Zappos就不必为开发新客源投入过多成本。从某种意义上讲,亚马逊刚好秉承着相反的理念,它注重品类齐全,大打价格战,讲究服务的速度。2007年亚马逊也推出了鞋类产品,且同款产品的价格比Zappos低了10%—30%。然而,这场战争的最后赢家却并非亚马逊,而是Zappos。2009年底,亚马逊以将近9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Zappos,为了学习Zappos的文化和竞争力,公司宣布不对Zappos的商业形态和品牌做出任何改变。 乔布斯钟爱的“二次发明”:用“纵向一体化”和“刀片+刀架”模式一统天下乔布斯的“新产品”其实并不“新”2011年10月5日,一颗巨星陨落。时任苹果公司董事长的史蒂夫·乔布斯与世长辞。据说他由于胰腺癌导致了心跳停止,就这样在家中悄然离世。正是这个人,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变革。乔布斯去世当天,苹果公司的市值达到了3500亿美元(按照当时的汇率约折合为27万亿日元)。乔布斯去世的消息发布后,股价并未发生太大的浮动,仍为378美元。苹果公司的收入主要来自几大产品,这些产品几乎都出自乔布斯之手。2014年4至7月间苹果公司的营业额为374亿美元,其收入组成请参考下页的图表。仅仅3个月,iPhone的销量就达到了3520万史蒂夫·乔布斯乔布斯考入里德学院后只读了一学期便被迫休学,其后靠拾荒度日,在此期间只旁听感兴趣的课程。1974年,他来到了印度朝圣,因感染痢疾回国休养。他一生参禅问道,在产品和生活上都追求极简风格。他大爱三宅一生的毛衣,曾定制黑色、深绿色毛衣各100件。 苹果公司的收入构成(2014年4—7月)有些人称乔布斯为创造界的天才,是他开创了一个崭新的世界。不过这些新商品并非人们想象中的那么“新”,其实这些商品早就存在。比如平板电脑的鼻祖应该是1991年推出的PenPiont(GO),最早的智能手机应该是1996年诺基亚开发的Nokia 9000 Communicator,而1999年蓝莓R-M也曾引发过一次智能手机的狂潮。至于数码音乐播放器,以索尼为首的生产商经过了一番混战之后,苹果才姗姗来迟。iTunes也是如此,早在数年前各大公司就开始用互联网发布音乐。因此从公司战略上来讲,乔布斯并非在创新,而是旧物升级、二次发明。那么,他如何改变原有产品和商业模式,又因何取得了成功呢?剑指既存市场,凭借品质取胜从某种意义上讲,自iPod推出以来,苹果公司的策略其实非常简单,即锁定现存的成熟市场,用超高的品质来赢得这场战争。● iPod:便携式数码音乐播放器市场● iPhone:手机终端市场● iPad:PC市场例如,iPad的目标并不是取代电子书,而是取代电脑本身。2001年底iPod的推出,可以说是苹果公司的转折点。从那时起,苹果公司不仅从电脑产业跨行进入音乐产业,还为后续事业的拓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不仅iPhone,包括iPad在内的产品其实都是在iPod的基础上诞生的。可以说,iPad就是大型的iPod touch,而iPhone就是在iPod touch上增加了电话功能。不过,为什么最晚进入数码音乐播放器市场的苹果公司会取得成功?其实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可以写一本书,因此我们无法详叙,至少不能说iTunes Store (2003年4月—)的出现才让苹果公司走向了成功。因为在音乐市场上,索尼很早(1999年12月)就推出了bitmusic(现在改名为mora)。其实,iPod最能体现苹果风,因为乔布斯自己都如此确定,我们当然没必要怀疑。在开发iPod时,他曾亲临一线,高声呐喊:“我们要开发出最具苹果风的产品!”无论是第一代iPod,还是后来的nano、classic,圆形控制盘可谓一脉相承。这个最具苹果风的象征正来自公司副总裁的创意。而iPod的诞生也凝聚了全体员工的心血。因此,第一代iPod无论在外观设计上,还是在操作性能上都宣告了一个跨时代产品的诞生。 第一代iPod用乔布斯的话来说,“iPod是最具苹果风的产品”。虽然在进军MP3市场时较晚,但凭借优异品质和全新理念获得了较高人气。当时公司内部没有相关技术,因此很大程度上借助了外部实力。乔布斯对所有的苹果产品,尤其在外观品质上都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。在开设苹果专卖店时,从货架的材质到门的设计他都力臻完美。据说光是门把手就换了几十种,他不管员工的抱怨,也不顾卖家的白眼,甚至连肉眼看不出的歪扭也要求必须改正。当然乔布斯有他的理由,“你没尽心,顾客就会伤心”。苹果公司的前任副总裁前刀祯明把它称为乔布斯哲学,这种哲学体现了对顾客的最大尊敬。不过我想,凡事没尽心,顾客不见得会伤心,但乔布斯一定会不甘心。不管是产品还是店面,不达到尽善尽美,乔布斯绝不会让它展现在顾客面前。简单来说,他否定的不是以往的商品,而是以往的品质。乔布斯正是找准了问题的原因,才收获了巨大的成功。充分利用外部资源,向“非Mac粉”发起攻坚战iPod是苹果公司通过开放式创新取得成功的一款产品。当时,苹果公司既没有音乐相关的技术,更没有能主持该项目的负责人。因此在接受他人的建议后,苹果公司从外部引进了相关技术以及项目负责人。此外,苹果公司在销售方面尽力拓宽渠道,不仅与全球最大的家电零售企业Best Buy进行合作,在它的所有店铺内进行销售,也利用互联网和电话大力促销。而以乔布斯为首的内部员工,则把精力都集中在了设计和软件上。在大家的努力下,集设计美观、操作简便于一体的iPod终于与世人见面了。不过,作为Mac专用的音乐工具,第一代iPod的销售情况并不乐观。2002年8月,第二代iPod宣布问世,虽然趁着圣诞节热销了一段时间,但开年后销售便一蹶不振。2003年4月,苹果公司发布了iTunes Store。它贴近用户,使用上也比索尼推出的bitmusic(1999—2007)更为简便。不过在当时,每月的销售量仅为10万台。因为iTunes Store最初只针对北美的Mac用户,所以iPod只不过是Mac吸引顾客的道具。不过半年后,iTunes Store又推出了 Windows版本,此后销售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许多非Mac用户也前来购买,月销售量一下子提高了3倍。结果,iPod提高了苹果用户数量的同时,也让更多人对Mac产生了兴趣。 这也许才是乔布斯的真正目的吧,君子豹变。当然君子豹变在这里并不是贬义。君子豹变是中国的一句成语,它的本意为“君子应豹变”。也就是说,君子不应因循守旧、束缚自己,在必要的时刻应做出大胆的改变,像豹纹一样有(视觉)冲击力。乔布斯的变革(一):从水平分工到纵向一体乔布斯没有被以往的业界常识束缚住。当时,在电子产品领域,商业模式已经由纵向一体化演变为水平分工,这在业界几乎成了共识。可乔布斯却偏不信邪。例如,iMac——乔布斯回归苹果后的首秀产品,靠的就是自力更生。当时,公司的资金极为紧张,可乔布斯却坚持独立开发软件和处理器。然而,市场上几乎所有公司都会采用微软的软件和英特尔的处理器。“这么做到底出于什么目的?”有人表示不解。乔布斯答道:“如果你想设计出一款既被消费者认可,又个性十足、独具魅力的电脑,你就必须掌控所有环节!”苹果专卖店也是如此。当初,苹果公司决定开设兼具展厅功能的专卖店时,一些评论人士纷纷摇头,他们认为钱应该花在刀刃上。然而乔布斯并未动摇。“既然是自己品牌的宣传武器,怎么能够交给别人!”苹果也曾放弃过对处理器的自行研发,比如2010年公开发售的iPad,其中搭载的A4处理器就是将不同厂家的芯片用自己的技术进行了叠层封装(POP:Package-On-Package)。而2012年iPhone5中搭载的A6处理器,核心组件就改为了自行研发。 为了在软件方面不陷入被动,苹果大都采用开放式软件或自行研发的软件。苹果公司希望借此真正做到“重要环节,一一掌控”。乔布斯的变革(二):从因地而异到平台统一在产品战略上,苹果公司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优势?我想,这正是由于苹果公司的产线较少且每条产线上的种类相对单一。虽然iPod在颜色和款式稍有差别,但iPhone和iPad可以说“千篇一律”,款式就一两种,仅外壳(黑或白)和容量(16GB、32GB、64GB等)有少许差异。其实,容量上的差异只不过是组装时采用了不同的内存卡,从工序上讲没多花一分精力。另外从功能上讲,上一代产品和下一代产品虽然存在差异,但操作系统相同,从本质上说是大同小异。当时,行业内普遍认为,手机的功能必须与运营商、国家、手机类型相适应。 因此软件企业为了让同一款软件或应用(APP)在不同手机上正常使用,就要投入巨大的成本和精力,但如此大的投入往往得不偿失。因此对软件和应用开发商来说,在如此混乱的手机市场中很难实现盈利。不过,这一切却被iPhone颠覆了。不管你在哪里、不管运营商有何差异,iPhone手机的操作系统唯一,字体统一,尺寸均一,甚至连系统更新的时间也整齐划一。因此,对软件开发商来说,这个统一的大平台极具魅力。但其他智能手机却做不到这一点。例如安卓就选择了另一条路——持续的版本升级。而一旦升级,过去的终端大都惨遭遗弃。比如,针对苹果手机,软件开发商们只要瞄准iOS的最新版本便万事大吉。而安卓系统有2.3、4.03、4.1、4.2、4.3、4.4等多种版本。开发商为了让同一款软件在不同版本上正常运行,在设计、试验上投入的财力、物力绝不容小觑。“软件有魅力,终端产品就更有魅力”,任天堂的营销哲学被运用到了手机产品的世界里。 iPhone的商业模式创新乔布斯的变革(三):从“刀片+刀架”模式到“逆刀片+刀架”模式乔布斯又一次打破了业界常识,他采取了高价销售硬件,低价提供服务和软件的盈利模式,大胆否定了“刀片+刀架”这一制造业的传统模式。其中,第一代iPod的售价为399美元,比同类产品高了一倍。不过iTunes Store上音乐和软件的售价仅为100日元,比其他公司低了一半。另外,iPhone的毛利极高,大约为49%—58%,且每年的销量达到了几千万台,因此,苹果公司的市值一下子高居世界榜首。其实,苹果只要维持住硬件的魅力,即便免费提供音乐服务也没有关系。2013年起苹果公司大力推行免费政策。为此,先后于 9、10两月公开宣布免费提供Mac的操作系统OSX(相当于Windows)和应用软件iWorks(相当于MS office)。以往购买这些产品要花费8000日元, 而现在却分文不取。9月,苹果公司发布iOS 7时宣布免费提供相应的iWorks,而10月,发布OSX 10.9时再次宣布免费提供相应的iWorks。通过免费的iCloud(互联网上的数据保管)服务就可以实现两者的无缝对接。对软件开发商来说:三大阵营各自OS的价值 谷歌为了应对苹果的此番动作,于2013年9月宣布免费提供针对智能手机的办公软件quick office。为了让安卓系统更具魅力,谷歌继续拓展着它的免费范围。10月微软指出iWork华而不实,就算免费也不是MS office 的对手。 的确,iWorks并非专业的办公软件。不过,操作系统上的免费升级,对微软来说却是个难题。但对企业用户和软件开发商来说却是天大的好消息。因为针对苹果的操作系统,软件开发商只要瞄准OSX的最新版本即可。但针对微软公司的操作系统Windows,既要考虑Windows XP,又要考虑Windows 7、8以及8.1。因此,苹果的操作系统免费战略彻底解决了“Segmetation Fault”的问题,对软件开发商来说,大大增加了硬件(平台)的吸引力。为了创新的独裁式管理体系1997年,时隔11年后乔布斯再次回到苹果公司,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可以用“精简”二字概括。无论是产品、业务,还是人员都做了精简处理。仅电脑种类就由原来的60种被精简到了1种(3款)。起初,得知传说中的乔布斯回到公司,大家还满心欢喜,结果这种心情瞬间变成了恐惧。以前,许多人把这份工作看成是自由、快乐的吃饭工具,不过乔布斯的到来让那个时代彻底远去。很多混饭吃的员工陆续被解聘,公司对员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。员工如果不能回答出自己的岗位职责就会被立即解聘。在乔布斯的高压政策下,短短一年的时间,一个散漫的公司发生了巨变,人人都充满紧迫感,人人都为公司加班卖力。乔布斯可谓名副其实的“独裁者”,他认为在管理岗位上就要独断专行,为此还告诉部下:“凡事只要听话照办,一切责任由我承担!”不过,随着iMac大获成功,以及他对于问题的清晰判断,对组织的有效整理,人们对乔布斯不再是“恐惧”而是“敬畏”。“在他的带领下苹果公司将改变世界,而我正是其中一员!”对员工来说,这份荣耀和价值就是最大的财富。乔布斯就是这样一个既傲慢又神秘,却让苹果公司闪耀于世的独裁者。公司驶入正轨后,他继续推行精简政策。用他的话来说,“敢于舍弃才有赢的可能”。为了开发一款好产品、推出一项好服务,公司需要花费大量物力、财力,经营者(乔布斯)需要投入大量时间、精力。因此在设计产品时不可能采纳所有好的创意,想要成功就必须懂得舍弃。他极力精简,对产线、对种类、对款式都一简到底。不过正是他的这一举措,顾客才感受到了产品上质的飞跃。iPod在参与MP3的市场竞争时也是如此。当时,韩国、日本的制造商企图在高性能低价格上一较高低,可苹果公司既没技术也没名气,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没人觉得苹果有戏。可是乔布斯却坚持认为苹果公司可以生产出更好的产品。iPod项目确定后,苹果从公司内外召集了几十名业界精英,同时举全公司之力支持这一项目顺利进行,结果短短几个月iPod就与世人见面了。2001年10月23日,这是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,恰巧当天又赶上了美国的圣诞促销。恐怕哪本经营管理类图书也不会告诉你:“做一名独裁者!”,“员工如果不能立即回答出岗位职责就将其解聘”,“要否定部下的好创意”。然而苹果公司却剑走偏锋,奇迹般地踏上了发展之路。苹果手机到来,数码相机下台1995年卡西欧公司推出了首款内置LCD屏的数码相机(QV-10),此后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数码相机的热销风暴。截至2008年,数码相机的销售业绩一路飙升,当年世界范围内紧凑型数码相机的销售数量高达1.1亿台,营业额达到了1.6万亿日元。可换镜头型数码相机的销售数量也达到了1000万台,营业额超过了5000亿日元。其中90%的数码相机均为日本品牌,因此数码相机市场也被人们称作日本电子产品的最后根据地。不过,2008年以后,紧凑型数码相机的价格一落千丈,甚至跌破了1万日元。从2012年起,销售数量一路下滑,到了2013年,销售数量已缩减至2008年的40%,营业额缩减至30%。 预计2014年数码相机市场会进一步缩水,缩水率恐怕会超过20%。原因就在于智能手机。众所周知,iPhone等智能手机均配有相机功能,而这种功能在2008年前后有了大幅度提升。虽然当时手机上的镜头还不能进行光学变焦,但像素和画质却比之前有了较大的进步,此外还增加了防抖功能。与此同时,智能手机屏幕的清晰度和互联网功能远优于数码相机,且购买手机时,运营商还会给予消费者一定的补贴。此外,大多数人照相的主要目的无外乎是发帖、留念,这时候手机上的相机功能完全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
信息来源:www.clpx168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