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39-2407-3738 王经理
155-0760-8940 王老师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联系我 联系我

爱憎分明,红色人生犹如飞蛾扑火红色性格的人极具激情,就像太阳,走到哪里就亮到哪里。而除了激情之外,红色性格的人还有一个最大的特质:爱憎分明。即他们对待一切事物,黑就是黑,白就是白,立场坚定,总是给人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感觉。说起“爱憎分明”的人,人们自然会想起“横眉冷对千夫指,俯首甘为孺子牛”的鲁迅。鲁迅对待敌人会加以谴责与鞭挞,会表现出极大的憎恨。“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,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”,鲁迅的红色性格爆发了,他愤然冲向旧中国的黑暗,想寻出一条光明之路来。他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《狂人日记》,在小说中,鲁迅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制度与旧礼教的毒害,塑造了一个狂人的形象,号召人们起来推翻封建旧制度。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世人,必须用真诚才能呼唤人们的心灵。而红色性格的人刚直不阿,敢于说出真话。1927年,鲁迅在上海,面对敌人的迫害,依然不屈不挠,发出自己的《呐喊》,“无情未必真豪杰,怜子如何不丈夫”。或许有很多人认为鲁迅的性格不好、喜欢骂人,但是他们并没有看到根本的原因。鲁迅是一个红色性格的人,他爱憎分明,对敌人对社会上的丑恶现象是又冷又硬,但是对人民,对亲人、朋友,则充满了爱意,充满了关切之情。他一生所创作的作品,包括小说、散文、杂文等等,近一千万字,尤其是《阿Q正传》的问世,以深沉的感情与惊人的艺术才能突显了人民起来战斗的愿望,因此他也被人们冠以“民族脊梁”的伟大称号。但他依旧是个常人,拥有常人的喜怒哀乐,有无异于常人的脾气性格。说起鲁迅的爱憎分明,不得不提朱安与许广平。鲁迅是个孝子,1914年,当他在日本接到“母病速归”的电报后,便匆忙回国,进了家门才知道这是母亲为他安排的婚姻陷阱。但是,母命难违,他万般无奈,只能任人摆布地完成了与朱安的婚礼仪式。婚后三天,他就迫不及待地回到了日本,而与朱安的婚姻,则从此名存实亡。许广平是鲁迅的学生,可能是无爱婚姻的压抑,促成了他们之间的师生恋。朱安对此心知肚明,但丝毫没有阻拦,谁都明白无爱婚姻令人窒息,但是名存实亡的婚姻更让人痛苦。如果说,鲁迅的无爱婚姻令人同情,那么朱安更值得同情。人都有性格,但性格过于刚烈未必是好事,鲁迅的爱憎分明值得赞扬,但是他的苛刻却不值得推崇。胡适与鲁迅都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,但是后来两人因为意见不同而分道扬镳。胡适虽然对鲁迅保持不同意见,却不失和气,而鲁迅对于胡适的愤怒之情却溢于言表。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,鲁迅竟然“恨屋及乌”,对于胡适的朋友也进行挖苦、讽刺。顾颉刚曾是鲁迅的朋友,但因为追随胡适,便被鲁迅视为不共戴天的仇人。1927年,鲁迅到中山大学任教三个月后,当得知顾颉刚也要到此任教时,便愤然辞职。非友即敌,这就是鲁迅性格上的偏执与苛刻。爱憎分明并非不好,但是如果过于极端,就成了一种性格缺陷。这对于红色性格的人来说是值得警惕的。正是由于这种性格缺陷,鲁迅才让自己的生活陷入颠沛流离。可以说,婚姻颠簸、处世颠簸,构成了他的颠簸人生。虽然红色的性格给鲁迅带来了一定的成就,但是也让他尝尽了人生的苦头。爱憎分明的人生总是耀眼的,但是这也给具有这种性格的人造成了很大的束缚。红色性格的人,感情丰富,总是充满情绪,这让他们常常陷入一种极端的情绪之中。“我每想你一次,天上便落下一粒沙,从此便有了撒哈拉。”这个句子中的深情令人震撼。是怎样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绝美的句子呢?这个人浪漫、具有真性情、勇敢潇洒,仅凭一张照片便决定到沙漠定居。在世界上最广阔的沙漠之中,在那原始的与世隔绝的世界尽头,三毛用力地生活,努力地克服精神与物质上的困难。三毛是亲手结束自己的人生的,很多人都觉得她是一个倔强孤僻、内心忧郁的人。但是三毛的《撒哈拉的故事》却从字里行间传达出了正能量。她与荷西的生活细节,让人感受到她红色性格所具有的独特魅力。她将自己的小屋布置得像沙漠中的世外桃源,引来外国记者的参观;她用丰富的情感给荒凉的沙漠增添了一抹明亮的颜色。《撒哈拉的故事》中描述最多的是她在沙漠中的邻居以及碰到的各种陌生人。那些人让她又爱又恨,也让她心生怜悯。在那片荒凉的沙漠中,90%的人都不知道自己的年纪。传统的宗教习俗在他们心中根深蒂固,他们拒绝文明,固守着自己的天空。但是生性正直、爱憎分明的三毛并不在乎这些,她与所有能谈得来的人交朋友,这其中包括奴隶、地主、妓女、小偷等等。这样的三毛像一只自由的鸟飞翔在苍茫的大漠中。而也正是因为爱憎分明,让三毛变得极其敏感与脆弱,她对爱她的人的真诚与执着滋养了她,同时也束缚了她。红色性格中的爱憎分明的因素,让红色性格的人具有不妥协的精神,面对一些事情时,即使碰壁他们也会坚持到底。但是,这却容易让他们走上极端。因此,具有红色性格的人要尝试让自己变得有韧性,未必要圆滑世故,但一定要适当地有弹性地对待周围的人。

3.语不惊人死不休:是优点还是劣势“为人性僻耽佳句,语不惊人死不休。”这是杜甫所创作的诗句,体现了一种追求无止境,要继续写出惊人的诗作的精神。从性格角度来说,红色性格的人也喜欢“一鸣惊人”,而可能是由于他们对自己的要求很高,所以他们执着地追求这种表达方式——不达目的,决不罢休。这种态度对于文学创作来说,是一种很重要的条件之一。早前,“语不惊人死不休”仅限于文人的创作精神。而在现代社会,它则体现了一种喜欢标新立异、颠覆历史,以奇言异语挑战大众神经的红色性格。如果用一个人物来做解释,那么非王朔莫属。在20世纪80年代,王朔可谓是一个叛逆、玩世不恭的人物,他敢于向传统叫板,然后用独具一格的口语将严肃的文学进行“羞辱”。在大众的心里,当年的王朔会脖子一歪,不屑一顾地说:“我是流氓我怕谁啊!”王朔在创作中,几乎没有什么抒情描写,大部分都是语言对白,而且很精彩。他的小说只要稍加改动就是剧本。王朔进入文学圈后,与当时的作家一样,都是往文学杂志里投稿。那时,马未都与他交往密切(马未都曾是杂志编辑)。当时,王朔的小说多数是发表在《啄木鸟》上的,而由于他的小说里的很多话在当时都是犯忌讳的,所以马未都为了让王朔的《橡皮人》发表,还专门请主编喝了一次酒。《橡皮人》的第一句话就是:“一切都是从我第一次遗精开始的。”主编把这句话删掉了,马未都对此不满,正好那期他去印刷厂付印,于是偷偷地把那句话加上了,然后立刻寄给《小说选刊》,如果能在《小说选刊》上转载,主编就不会怪罪他了。果然,《小说选刊》转载了《橡皮人》。马未都说:“王朔很痛苦,他对这个世界过于敏感,所以就有很多恶习,比如吸烟、酗酒。他是一个心地很善良的人。他写得狠,但内心并非如此。”红色性格的人就是这样,他们嘴上调侃,喜欢说那些“大逆不道”的话,表现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,但是他们内心其实是很柔软的。他们很会伪装自己,喜欢掩饰自己内心的痛苦,所以,他们内心的痛苦很少有人了解。王朔一直在伪装,到最后跟真的一样。多数人都认为王朔就是那样,其实他并不是那样。他的反讽、机智都是以一种反向进行的,这样就出现了“一鸣惊人”的效果。红色性格的人就喜欢这种“语不惊人死不休”的感觉。王朔很清楚公众人物与媒体之间的关系,在当时,还没有“炒作”这个词,但是王朔却会。当然,炒作的前提是他是一个有公众魅力的人。王朔说:“我是流氓我怕谁啊!”这话太惊人了,他的话其实就是讽刺,但是又不是在直接骂人,所以大众很容易接受,就变成语录了。王朔曾经评论张艺谋的《满城尽带黄金甲》时说了一句:“张艺谋是搞装修的。”他张口就来,语不惊人死不休。他随便调侃的“装修”这个词,可能在家想半年了。其实,红色性格的人有时候并不是真的冲动,他们的胡侃也是通过思考得来的。电视剧让王朔如鱼得水,发挥了比小说更大的空间。王朔第一个主笔写的电视剧是《编辑部的故事》,当时负责写剧本的还有魏人、马未都等。但是剧本写完后,审查没通过,其他人就没有心劲了。王朔靠写作吃饭,所以就进行了修改。后来剧本通过了,准备要拍的时候,剧本却丢了。这时,在剧组里打杂的冯小刚找到王朔,希望与王朔一起写这个剧本。鉴于其他人都没心劲写了,王朔便与冯小刚一起将剧本写完了。等电视剧播出了,火了,不见的剧本又回来了。也就是从编辑部开始,王朔与冯小刚有了长期的合作,王朔也有了在影视作品中的话语权。《编辑部的故事》中的李冬宝、葛玲、余德利三个人的说话方式相同,但是观众却觉得这三个人很有意思,因为之前没有人这么说话,都是在装,而王朔却使用了这个方法,所以一鸣惊人。除了王朔,“明星学者”还有纪连海,他像明星一样四处走穴,在电视上侃侃而谈,身价不菲。其实这样的人很多,每一次只要有人说出“惊人之语”,舆论就会沸腾起来,说话者也达到了声名远扬的目的。王朔创造了一个时代,却又离开了。王朔的成就无人能超,他能够不经意地说出很多哲理性的东西,他的讽刺能力很强,但是他的高潮部分过去了,再出道,也是维持现状而已。王朔其实对自己肆无忌惮的说话方式有点讨厌,他说过:“我其实是一个要在口头上占上风的人,我不认为这是正常的……我一看我摇头摆尾的,有点讨厌……假装是真性情,其实是肆无忌惮……”红色性格的人善于表达,敢于表达,他们通常追求“语不惊人死不休”,希望用自己的气场撑起场面。同时,红色性格的人的这种表达方式又会让周围的人觉得是“不尊重他人”“自傲”“挑剔”“玩弄操纵”。任何性格的人如果过度放纵必定会给自己带来坏处。“语不惊人死不休”的性格或许能够成就一个文人,但是靠沽名

钓誉所建立的声望终究经受不住时间的考验,犹如昙花一现。真正的文人,需要耐得住寂寞,潜心于创作,为社会奉献宝贵的文化财富。总之,“语不惊人死不休”应该成为一个人的敬业精神,人们要真实地对待自己,而不应该以“语不惊人死不休”为自己的叛逆、肆无忌惮找借口。

技术支持:中国经贸网荣誉出品
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
窗帘制作视频教程
用手机扫一扫
新浪微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