施乐公司原本是一家小型的相片纸企业,为了摆脱柯达的魔掌,终于通过新型复印机开辟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。与此同时,佳能也蒙受着柯达等胶卷企业的讥讽,它们称佳能为“吃胶卷的机器”,卖得再多,也只不过是在帮自己的忙。美国市场过度竞争,日本市场业已饱和。在这种情况下,作为相机主力制造商的佳能公司,最终选择了多元化发展道路。然而,这条道路并非坦途。1959年佳能推出了同步阅读器(有发声功能),结果偌大的工厂中库存产品堆积如山,百余名技术人员刚进公司就没了用武之地。1964年,佳能又推出了一款计算器(Canola),却因低价竞争和质量问题再一次以失败告终,这次佳能的损失达到了30亿日元。与王者施乐的正面交锋面对接二连三的失败,时任企划部长的贺来龙三郎(1926—2001,1977—1989年任社长)依然主张多元化发展道路。同时,技术部的山路敬三(1927—2003,1989—1993年任社长)赴美考察后,施乐914(1959年发售)的发展历程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于是他建议公司进军复印行业。为了参与复印行业的市场竞争,佳能公司组建了产品研发科,聘任了经验丰富的田中宏(1932 — ),于是在取得RCA的授权后立即推出了“佳能FAX1000”EF式复印机。但由于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,从1966年起,短短的几年时间赤字就达到了10亿日元。别说施乐,就连理光都把佳能甩在了身后。 贺来龙三郎推进了复印机的多元化经营,加快了数码相机的发展步伐。1977年起担任公司总裁,在任的12年间,公司的营业额从当初的1945亿日元攀升至13509亿日元。他提出了企业“共生”的理念。无奈之下,贺来、山路等人决定一不做二不休,从正面向施乐发起攻击。换句话说,他们决定研发一种和施乐一样使用普通纸的复印机,当然技术截然不同。不过施乐拥有1100项专利,想要一一突破,谈何容易。世上无难事,只要肯登攀,抱着这种信念,专利部门的丸岛仪一(1934 — )也参与攻关,他和技术人员们一起分析施乐的专利,把握其中的技术内容和权力范围,然后再制定出更好的方案。20人的研发团队夜以继日、废寝忘食,在他们的努力下,一款基于全新技术的NP复印机终于诞生了。其中,田中宏所长的功绩不应被忘记,可以说,没有他永不放弃的精神就没有NP复印机的诞生。此后,佳能公司在欧美各国申请专利,正式打响了施乐攻坚战。功夫不负苦心人,1970年 NP-1100型复印机终于呈现在世人面前。突破产品技术,改变商业模式的小型复印机虽然NP-1100型复印机并未实现盈利,但在此基础上改进的NP-L7却成为热门商品,保证了公司的收益。不过,由于佳能的销售网络和服务体系还远不及施乐、理光 ,所以它的产品优势难以发挥。在普通纸复印机的生产厂家中,富士施乐的销售额为1400亿日元,理光为1300亿日元,而佳能仅为400亿日元。1982年,佳能成功研制出了超小型PPC、小型复印机PC-10(24.8万日元)和PC-20(29.8万日元)。此后,佳能一飞冲天。佳能一改施乐和NP-1100的商业模式,在“顾客和价值提供”“盈利方式”以及“竞争力”方面都做了相应变革。因为产品价格高,强大的销售网络才发挥了功用。因为产品经常出故障,完善的服务体系才备受青睐。如果降低产品的价格,减少产品的故障频率,销售网络和服务体系不就没那么重要了吗?中小企业、事务所、个人不就敢买产品了吗?于是佳能迅速出台了一套方案,将硒鼓由维修部件改为方便更换的一次性耗材。全新模式下的佳能PC-10/20 由于品质标准的改变,佳能的信誉一下子提高了十余倍。为了达到预期价格,佳能还一改往常按成本计算售价的方式,而是跟家电企业学习,用卖价反算成本。至于营销网络,佳能的产品不仅拥有自己的专卖店,还利用电器用品店、文具店、照相器材店等进行销售。虽然复印机的定价偏低,但通过墨盒等耗材足以保证公司的收益。佳能把最主要的部件做成了可替换的耗材,可以说是把“刀片+刀架”模式运用到了极致。就这样,小型复印机凭借其外观小巧、价格低廉、无须维修等优势,成为了月销3万台的热门产品,年销售额达到了700亿日元。从那时起,这种复印机在办公场所随处可见(各科室、楼层均有配备),彻底改写了一家公司一台复印机的历史。佳能,由失败和理想而生的竞争力3年前,小型复印机虽尚未面世,但田中宏所长就已经为公司的研发指明了道路。他摒弃以往的高速复印机,将三大领域作为公司的发展方向。这三大领域便是:个人复印机、数码复印机和彩色复印机。正是因为佳能经历过失败,也取得过成功(AE-1),公司的实力才有了巨大提升,公司的梦想才得以实现。复印机,正如电子相片,它需要光学、电子、机械和化学等多领域技术作为支撑。而佳能本身是相机厂商,光学和机械是它的强项。至于电子技术,研发同步阅读器时引进的百余名技术人员也正好有了用武之地。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,佳能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自动曝光单反相机AE-1(1976),从此佳能成功跻身于全球照相机和复印机行业前列。不过,对施乐来说,20世纪70年代却是痛苦的10年。1970年佳能率先进入美国市场,随后理光和美能达也参与其中。1975年应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的要求施乐公司被迫签订了一份协议,协议中规定施乐有义务向需要静电印刷技术的企业开放专利使用权。结果施乐公司的市场占有率急转直下,1982年一度跌至13%。曾经独霸一方的施乐,一下子就像泄了气的皮球。可叹!史上最强的商业模式,仅独领风骚十余年。
信息来源:www.clpx168.com 新时代窗帘培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