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39-2407-3738 王经理
155-0760-8940 王老师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联系我 联系我

广州新时代窗帘培训

尖叫点思维:决策者的产品必修课
 网络上有一个段子,内容是小米公司CEO雷军同虎嗅网创始人李岷的一段对话:
 李岷:雷总,谈谈红米会不会对小米品牌造成负面影响?雷军:我们不考虑,我们只专心做出让用户尖叫的产品。
 李岷:雷总,谈谈小米构建的“铁人三项”。
 雷军:三项啊,我们只专心做出让用户尖叫的产品。
 李岷:雷总,谈谈小米的生态系统。
 雷军:生态?我们只专心做出让用户尖叫的产品。
 李岷:雷总,谈谈对当下移动互联网的看法。
 雷军:这个啊,我们只专心做出让用户尖叫的产品。

李岷:雷总,对可穿戴设备有什么看法?
 雷军:可穿戴啊?我们只专心做出让用户尖叫的产品。
 李岷:雷总,对改变世界怎么看?
 雷军:不关心,我们只专心做出让用户尖叫的产品。
 李岷:雷总……
 雷军:呵呵,我们只专心做出让用户尖叫的产品。
 李岷:啊啊啊啊!(尖叫声)
 这当然只是段子手的一个作品。这番对话要传达的意思其实是——“打造让用户尖叫的产品”这种理念已经浸入雷军和小米文化的骨子里。
 在接受《新京报》记者采访时,面对记者“与最初创立小米相比,你在个人心态上有哪些变化?”这一提问,雷军是这样回答的——
 我觉得更从容和放松了,也更乐在其中了。
 创办小米之前和之初,心里一直在害怕失败。害怕我雷军万一没做好,怎么办?以前的名声岂非毁于一旦。
 小米五年来,我觉得我是真的热爱创业、热爱移动互联网、热爱小米和米粉们。
 现在,我不关心是否市场第一,不关心销量多少,只关心能否做出让用户尖叫感动人心的产品。
 所谓尖叫点,不是那种让用户听了说“哇,这么好!”的产品,而应该是那种让用户听了说“什么?你再说一遍,我没听错吧?”的产品。
 雅虎公司前任CEO卡罗尔·巴茨赴任之初给员工写了一封公开信。其中一句是:“我们的新产品要让用户发出尖叫声。”
 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决策者要具备尖叫点思维,致力于打造让用户尖叫的产品和服务。
 如何才能打造让用户尖叫的产品和服务呢?
 京东CEO刘强东有一个观点:“我们做的所有的投资,我们发展的一切一切都围绕着三点:要么降低成本,要么提高效率,要么提高用户体验。如果跟这三个没关系的,我们坚决不做。”
 刘强东强调的三点恰恰是尖叫点思维的三个落脚点。
 第一,降低成本,性价比让用户尖叫。
 人们消费之前,往往都会货比三家,比的是什么,就是性价比。事实上,用户有时候是很理智的。他们对于性价比的期望也有一个合理的范围,不会做出一些无理的期望,尤其是在某项消费列入计划日程之后,将要作出购买决定之前。
 什么是超高的性价比呢?就是彻底超出了用户的想象,击垮了他们的心理底线,从逻辑上看有些不合情理。
 一个经典案例是,小米手机。
 2014年12月4日,小米CEO雷军在联想集团的演讲中提到:“三年前(2011年,笔者注),我们第一款产品做出来时,成本高达2000元人民币。当时国产手机都是五六百元,2000元的手机怎么卖?我们内部完全没信心。原本我们的定价是1499元,一部手机要赔500元,肯定是不行的。在产品发布的前一周,我想了一个通宵没睡。第二天晚上,我和几个合伙人一起商量,决定定价1999元。我们相信,是好的东西就值1999元。一周后我们发布了,大获成功。”
 如此低于成本价去销售,也只有崇尚互联网思维的雷军敢玩。换个人可能都得好好掂量一下利弊得失。
 结果,小米用超高性价比击溃了消费者的心理防线,大获全胜。
 推出类似小米这般超高性价比的产品,需要魄力。要做到,这种性价比让用户都不敢想,都觉着不合理,推出之后要达到“让用户尖叫”的效果,才算成功。
 这样才能将用户的潜在痛点激发出来。
 第二,提高效率,给用户极致的体验。

雷军的互联网思维“专注、极致、口碑、快”七字诀中有一个“快”字,意味快速反应、快速增长、快速满足用户需求。
 快,意味着高效率。互联网时代,一切都变得很快。信息的传播速度很快,产品的更新很快,芯片的更新很快,物流的送货速度很快……只有快,才能得到用户的心。只有更快,才能让用户尖叫。
 滴滴打车的“90秒让用户打到车”的承诺,京东物流推出的部分城市“211限时达”(当日上午11:00前提交的现货订单,当日送达;当日23:00前提交的现货订单,次日15:00前送达),一方面提高了效率,另一方面为用户节省了时间,超出用户期望值。

第三,提高用户体验,让用户惊喜。
 培训专家余世维讲过这样一个案例:
 顾客于先生去泰国出差,入住了东方饭店,饭店的贴心服务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。当他第二次入住时,饭店在服务上的几个细节更让他流连忘返。
 当他走出房门准备去餐厅的时候,服务生恭敬地问道:“于先生,是要用早餐吗?”
 于先生很奇怪:“你怎么知道我的姓?”
 服务生说:“我们饭店有规定,晚上要背熟所有客人的姓名。”
 于先生很惊讶,心情舒畅地来到餐厅,餐厅迎宾服务生立马说:“于先生,里面请。”
 看到于先生疑惑的样子,服务生解释说:“客房服务员打电话说您已经下楼了。”
 他走进餐厅,服务小姐微笑着问:“于先生还要老位子吗?”
 于先生的惊讶再度升级。
 服务小姐说:“我刚查过电脑记录,您在去年6月8日在靠近第二个窗口的位子上用过早餐。”
 于先生听了很兴奋,“老位子!老位子!”
 小姐接着问:“老菜单?一个三明治,一杯咖啡,一个鸡蛋?”
 于先生兴奋到了极点:“老菜单!就要老菜单!”
 后来由于工作繁忙,于先生没再去过东方饭店。三年后,他生日的时候突然收到了一封来自东方饭店的贺卡:“亲爱的于先生,您已经三年没有来我们这里了。我们全体人员都非常想念您,希望能再次见到您。今天是您的生日,祝您生日快乐!”
 于先生激动得热泪盈眶,发誓要说服所有亲友,如果去泰国一定要去住令他终生难忘的东方饭店。
 能将服务做得如此用心、如此体贴入微的程度,用户自然会尖叫,会流连忘返。
 3.一切以用户为中心,其他纷至沓来
 1998年11月,马化腾和张志东创立腾讯,他们最初的业务构想是通过一些寻呼台做系统集成。软件QQ(之前称作OICQ)在产生之初,是腾讯公司几个技术人员在办公室用于即时沟通的一个小软件,是马化腾模仿ICQ的一个即兴之作。
 当时谁也没有想到,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小软件会创造出利润来。首先,它不是一种完全原创的产品。在它推出之前就已经有了世界级的品牌ICQ,并且占领了相当大的中国市场,但没有中文版。在国内,也已经出现了PICQ、CICQ等聊天工具(即时通讯软件)。而且,它采用的技术与其他几家相比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优势。
 1999年初的一天,OICQ软件被挂在了网上免费下载。没想到,奇迹发生了。OICQ的用户数呈几何级火速增长,不到两年时间就发展了3000多万用户。但是用户的迅速增加对当时的腾讯来说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。因为由于用户数量的迅速增长,服务器的成本也在猛增,这让企业不堪重负。马化腾甚至几次想卖掉OICQ,但卖了好多次都没卖掉,只能另谋生计。
 腾讯还是艰难地挺了过来。到2002年,腾讯QQ的用户群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注册用户群。腾讯成为中国最大的即时通讯服务网络,甚至很多人已经

技术支持:中国经贸网荣誉出品
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
窗帘制作视频教程
用手机扫一扫
新浪微博